美国制造业的悲歌,曾经的美国中西部工业区,为何荒废成铁锈带
现在谈起美国,基本都会谈到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和崩塌,曾经我们印象里那个遍地工厂的美国,不知何时起就消失不见了。曾是美国工业象征的中西部工业区就在一种从经济学上理所应当,实际上完全是新兴资本暗箱操作的方式崩塌了,留下的不过是被称之为“铁锈带”的残砖烂瓦和空荡荡的厂房。那么,过去强大的美国制造业,是怎样一步步没落,变成了今日的“锈铁带”的呢?
这一切的起因,还要从冷战结束后的冷战红利说起,新兴资本在冷战后的兴起,导致了美国制造业的崩塌。

自上世纪90年代初,美苏冷战以苏联解体告终开始,美国就开始享受冷战红利带来的巨大利润。而在整个冷战里都压抑了自己贪婪欲望的美国资本家终于忍不住了,他们开始尝试赚取更多的利润。也就是这一时期,有关于全球化布局和产业链优化的论点层出不穷,并被以各种方式付诸于行动。资本逐利的欲望促使资本家将产业链向国外转移,竭尽全力地降低成本,这也是所谓全球化的本质之一——逐利为本。
时至今日,我们都不能确认全球化布局和产业链优化到底是利是弊,但我们知道的是作为全球化的发起者和最大既得利益者的美国,几乎是在开启全球化布局和产业链优化的同时,就立刻迎来了系统性的失业浪潮。什么叫系统性?美国曾经引以为豪的钢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重型工业从美国以产业链的方式向外转移,大量的工作机会从美国流失,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批工人下岗。

这里要说一句题外话,那就是美国的系统化失业浪潮简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冷战时期工人们享受着高工资,为美国所谓的“自由事业”努力工作,很多人都坚信美国能击垮苏联,彻底赢得冷战的胜利。可等到美国赢得了冷战的时候,资本家们却大手一挥就把他们都给辞退了,不得不说,这个世界就是有一种近乎恶意的黑色幽默,总是能在不经意间就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言归正传,美国在冷战后的产业链优化,变相地完成了苏联没能做到的事情——压垮美国的工业基础。传统制造业在美国的衰落,也意味着美国的工业地区开始衰退,也就出现了美国“铁锈带”。所谓铁锈带指的是美国在五大湖范围内的中西部地区,这里过去是美国的工业核心,包括印第安纳州、伊利诺伊州、密歇根州、密苏里州、纽约州北部和西部、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州、西弗吉尼亚州和威斯康星州。过去这里曾是美国强大的工业和制造业的代表与核心, 居家男人下载而如今它不过是一片锈迹斑斑的坟墓。

诚然,铁锈带的形成不完全是冷战后的产业链转移的结果,而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里根政府时期就开始了的,也曾有人批评里根的政策将中西部变成了一个“铁锈碗”,铁锈带因此而得名。那么,曾经繁华的工业区到底因何而亡呢?是1992年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70年代其他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崛起?是自动化和信息化工业冲击了传统工人?还是传统的工会活动和过强的企业监管造成了传统工业区的衰落?
当然不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签署于1992年,但铁锈带的形成却是在上世纪80年代,其他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崛起在历史上也不少见,鲜少会造成这一情况。那么自动化和信息化会取代工人吗?答案是不可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曾短暂出现“机器取代人”,但实际情况是机器不能取代人,制造业昌盛的前提下,工人永远是不嫌多的,学会了操作机器就可以留在岗位,这本身是不成立的说法。至于工会活动和企业监管造成传统工业区衰落,我实在想不出为什么保障工人利益的组织和政策会导致工业区衰落。

不得不说,越是研究经济学,我们就越是会发现所谓经济学更像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学问,营销中心经济学家们用一个又一个理论解释现状,但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种马后炮式的空谈。他们提出了许多理由来解释锈铁带的形成,来解释这些老工业区的衰败,什么产业落后必将淘汰,环境污染严重,生产成本过高、资源型城市没有价值等等。可只要仔细思考就能发现,他们的解释更像是一种掩饰,用来掩饰衰败的根本性原因——资本。
前面我们说过了,美国锈铁带的形成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向外转移产业链,这种行为本质是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那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结论,资本的不受控制才是关键。当然,这里我们要解释一下传统资本和新兴资本的区别。传统资本注重于制造业,目的是倾销商品,商品制造越多、出售越多则资本的收入越多,这可以被认为是一个正向循环。产业链的转移虽然让美国本土工人受损,但却也让其他国家有了更多就业机会,这可以算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例子。

但新兴资本则不一样,新兴资本注重的是捞快钱,做一本万利的无本买卖。新兴资本不注重实业,也根本不在乎实业,他们兜售的都是一些十分空洞的概念,摆在“货架”上的是概念性的商品,就好比是炒作月球上的土地一样,这些东西看起来非常诱人,甚至让你有一种能一夜暴富的错觉。可实际上这些都是你根本看不到、摸不着,也拿不到的东西,本质上就是没有价值的东西。
这就和比特币、名牌奢侈品一样,它们有价值吗?当然是没有,或者是值不了那许多钱,但是新兴资本可以通过赋予其新概念,通过操控媒体舆论进行宣传,用铺天盖地的广告进行“精神轰炸”,将某一概念性商品炒作出这个价值来。然后,一群人傻钱多的家伙就蜂拥而至,想通过购买这些商品证明自己的地位,身体力行地做到了爱它,就为它买单,而新兴资本则赚了个盆满钵满。

说白了,这就是现代社会的“皇帝的新衣”,只不过它包装得很好罢了。房地产、金融业和互联网,都是这种“皇帝的新衣”,它有一定价值和利润,但绝没有那么高的价值,它现在所谓的高利润很大程度都是在新兴资本的操作下被包装出来的。所谓干实业不如玩金融,形容的正是这些新兴资本的真实样貌。他们在乎的不过是手头能进账多少,至于别的他们可不在乎,反正只要经济学家能给解释和搪塞过去,那这事情也就这样了。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当一个国家的大部分人都忙于搞这些“皇帝的新衣”时,一个国家的制造业也就基本垮了,尤其是这个国家还在疯狂的搞全球化布局和产业链优化时,这种垮塌会变得更为明显,如今产业空心化的美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而更致命的是美国的传统资本在过去三十年里加速转为新兴资本,这就让美国的制造业空心化问题更为严重,最后结果就是美国曾经的工业区,如今不过是一片钢铁坟墓组成的锈铁带罢了。